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重庆老年公寓:医养结合-养老到医疗零距离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5/25 10:35:03 阅读:次 【字体:

   重庆老年公寓:医养结合-养老到医疗零距离

  国家积极鼓励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实施,但扎根到底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近年来,北京市隆福医院等多家机构在医养结合方面做出了探索。北京市隆福医院院长卢艳丽说,在隆福医院医养结合机构住着的老人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

  一盆水仙花表达敬意

  王红是北京市隆福医院北苑院区的一名医生。

  2014年底,北京市隆福医院开设了北苑院区。这个院区有30多名医护人员,与汇晨老年公寓同在一栋楼内。住在老年公寓里的老人,如果需要到医院治疗,只要在楼内换个房间,从公寓的床位转到医院的病床即可。王红说,很多老人已经感受到医养结合的便利,89岁的刘老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

  刘老先生和很多老年人一样,“一身病”。细数起来,老人至少患有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十多种疾病,是公寓的老病号。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在隆福医院北苑院区启动前,老人几乎就是在“入院——出院、出院——公寓”这条路上奔波。刘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已经记不清为父亲办理了多少次入院手续。有时老人的病情好转出院,回到公寓当晚就再次发高烧要住院。其实,刘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年纪也不小了,大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方便,要靠轮椅出门;小女儿工作繁忙,不能请假照顾老人,只能利用中午或周末的时间来给父亲办理各种手续。自打隆福医院在公寓里设立了分院区之后,刘老先生就成为首批受益者。有一天,老人突然发起了高烧,这次,他不用折腾到公寓外的某家医院,而是在公寓内换了一个房间——从公寓房间直接转到病房,主管医生、护士精心治疗,很快刘老先生转危为安。在这里,老先生既能享受到陪护人员的日常生活照料,还有医务人员提供诊疗服务。病情稳定后,隆福医院北苑院区的医生和康复师为刘老先生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老先生按部就班地跟着康复师坚持训练,气色越来越好。本来卧床不起的老人,后来竟然可以扶着助行器自如行走,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王红说,老人每天下午按时坐在餐桌旁看书学习,高兴时嘴里还哼哼小曲儿。

  天天相处,老人们和医护人员成了好朋友。有的老年人张罗着给小护士介绍对象,也有老人的儿女专门到医院送来小礼物:今年春节期间,一位老人的儿子专程来到医院,给王红送来一盆含苞待放的水仙花,“这是我自己种的,送给您!”王红很珍惜这盆水仙花。水仙花盛开后,她拍了张照片,当作微信的头像,“这是患者家属对我们的信任。”

  我从不认为这是“落日”工作

  刘京晶是名30岁的年轻医生。从首都医科大学康复系毕业后,刘京晶在宣武医院和北医三院分别接受了脑梗康复和骨科康复的规范化培训后,来到北京市隆福医院天通苑院区,成为这里的一名康复医师。隆福医院天通苑院区与东篱养老院紧紧相邻,每周,都会有隆福医院的医师到东篱养老院巡诊。有一天,刘京晶去巡诊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老周告诉她:有位奶奶的身体状况好像不太好,原来老人吃饭生活基本能自理,但这两天老人吃不下饭,坐在轮椅上就往下滑。刘京晶迅速查看巡诊记录,了解到老人本来就有脑梗病史,怀疑是新发脑梗。经医院检查,确认没有脑出血,就是新发脑梗。同时,老人由养老院转到了隆福医院天通苑院区的病房。“刚刚住进医院的那两天,老人一直在昏睡。”过了急性期之后,刘京晶对老人做了康复评估,制定了康复方案。很快,床边康复开始了。“这些被动的抬胳膊、抬腿的运动,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老人肌肉萎缩,防止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康复的方案也越来越复杂。过了一周,老人坐了起来,“你一下子就能感到她整个人都不一样,眼睛里特别有神!”刘京晶说,老人天天卧床,会导致自己没有自信。一旦坐了起来,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巨大的进步。“等到老人再接受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就可以转回到养老院,不用住在医院里啦!”

  中青年人的康复往往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但老年人的康复则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像孩子,单纯地让他们康复,可能还不愿意呢;但组织一些活动,老年人可能就愿意参加了。”刘京晶说,每个周五,老年人都会在一起唱歌,认知水平高的就唱《东方红》这样的老歌;认知水平低的就唱儿歌。与此同时,病区内会定期开展康复运动会,邀请患者及家属一起参加,通过竞赛检验康复治疗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康复的信心,促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给老年人进行康复需要极大的耐心。有位老年痴呆老人,已经不太认识亲人了。儿子来看她时,医生问:“这是谁啊?”老人说,“他是我哥。”刘京晶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这是您儿子。”反反复复强化很多次,老人的短期记忆可能转化成长期记忆。

  有人说刘京晶,你天天和老人打交道,做的是“落日”工作。但刘京晶从来不这样认为:这些老人的子女要么工作特别忙,要么是自己也老了、身体不好,他们将父母托付给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他们进步 我比他们还高兴

  孙海燕是隆福医院天通苑院区的康复治疗师。早在1999年,孙海燕经过进修学习,从护士转岗成为康复治疗师。这些年来,很多人经过她的康复,神奇地回归社会,“看到他们有进步,我比他们还高兴。”2012年,隆福医院在天通苑设立分院后,选派孙海燕和牛秀茹到香港伊丽莎伯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归来回到病区。由于这里是医养结合的示范区,孙海燕接触更多的是老年人。

  老年人的康复与中青年人明显不一样。孙海燕想了很多办法,“能不能给这里的老人也举办运动会?”孙海燕将康复的老人分了组,“一些正在进行认知功能训练的老年人就参加智力大比拼。”孙海燕出的题目在健康人群看来太“小儿科”了,但对于这里的老人来说,可能还是比较难的题目,“我们会问问认知康复的老人:今天是几月几号?现在是什么季节?您现在在哪里?”正在进行肢体康复的老年人,要比拼穿衣服,看谁穿得快,还能把扣子都系好;手功能不好的老人,就来比拼投篮;有些老年人需要使用助行器走路,这样的老人就可以参加步行比赛;坐轮椅的老年人,就在一起赛赛谁的轮椅滑行快。

  “老年人越来越像孩子。”与老年人接触多了,孙海燕越来越能从多个维度了解老年人,“有的老年人的认知水平已经回归到童年甚至婴幼儿时期,我们就像鼓励孩子一样鼓励他们进行康复,有时候,他们康复得好,我们还会奖励老人好吃的。”考虑到很多老人的子女没有时间经常来医院看望父母,孙海燕为患者家属建立了微信群,每天都将老人训练的点滴进步发给老人的子女,让他们一起感受父母的“进步”,一起分享康复治疗师的喜悦。

Copyright © 2020 重庆市渝北区广慈老年公寓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0014093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2590号
友情链接: 塑胶跑道施工 重庆保洁服务公司 重庆窗饰定制